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4节(2 / 2)


  姬越眉头紧蹙,倒不是为了白起的话,而是在思考,打仗就是烧钱,卫青领兵在外,没有一刻不在烧钱,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和乌孙继续耗下去的,要么一鼓作气屠了乌孙,要么收兵休战,等待来年。

  天子一令,流血漂杵,除了十万胜兵,剩下的是人数在五十万左右的老幼妇孺,但如果一时心软,让乌孙缓过气来,死的就是前线的将士,她不可能下退兵令。

  姬越知道,其实她早就有了决断,之所以把这么多人召集过来,无非是寻求一个心理安慰,既然有人已经替她把话说了出来,再多犹豫也没有什么意思。

  姬越当朝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,但回到明光宫时却亲自拟定了军令,一刻也不停留,命人送至前线。

  但就在第二日,忽有乌孙使者求见,称此行带了国主的降书,前线战兵也已收起戈矛,静候商议。

  姬越也不知自己是个什么想法,但她知道自己松了一口气,当即命人快马加鞭撤回旨意,召见乌孙使者。

  乌孙说是西域国家,其实更像是草原部族,乌孙使者一共有四名,正使一人,副使三人,正使是乌孙国王的叔叔须弥,三名副使都是乌孙国王的儿子,分别是二王子,三王子,和六王子。

  乌孙国王的降书是用晋语写就,事实上在这些西域国家,贵族都以学习晋语为荣,须弥的晋语说得就相当不错,姬越翻看过降书,乌孙国毕竟是西域霸主,投降的条件也不同于其他西域国,他要求让自己的三个儿子进入晋国女皇的后宫为妃,且女皇必须为乌孙人生下一名王子,只要姬越答应这个条件,他愿意带领乌孙人投降。

  除此之外,关于投降的种种都没有提及。

  姬越面无表情看完降书,目光扫向乌孙王叔身后的三名身材高大,红发碧眼的乌孙王子,抬手把降书掷下御阶。

  须弥脸上还带着淡淡的笑容,只道:“乌孙弹丸之地,本不敢与晋争锋,但晋兵屠我战兵,杀我子民,占我国土,乌孙男儿也有血气,如今来降,是为乌孙五十万平民百姓,如果此等投降条件晋国不接受,那么晋可杀我乌孙人,我乌孙战兵也可杀进边郡,杀戮晋人,到时候生灵涂炭,再悔晚矣。”

  姬越冷冷地说道:“朕至今未下屠国令,也是为这五十万条人命,乌孙既然没有诚意投降,那请诸君归国等死罢!”

  须弥将降书捡起,忽然又道:“陛下难道以为臣此来没有诚意?乌孙王子个个骁勇,如今仅剩三位,二王子阵前杀敌,失却左眼仍战三天,三王子屠入军阵,历十二战斩敌过千,六王子年最小,也知保家卫国,此等英烈男儿,莫非还辱没你晋国不成?”

  姬越正视了一眼三名乌孙王子,见三人面上都带着屈辱恨极之色,忽然笑了,说道:“既然是为和亲而来,那不如留下,静等朕的大将军屠灭乌孙如何?到时再让你们知道,何为我晋国男儿!”

  须弥束手就擒,其余三位王子也没有多余动作,四名使者被生生擒下,押至馆驿。

  两国交战,不斩来使,姬越没有杀死这些乌孙使者的意思,但旨意已经追回,她一时有些犹豫不决,还是此时经由狄仁杰提醒,才发觉先前几名使者的不对劲。

  狄仁杰在开春时担任了九卿之一的大鸿胪,原本的大鸿胪犯事被撤官,这个位置是姬越特意留下的,掌属国交往,接待使节等事宜,乌孙使者正是由狄仁杰亲自接待,据他所说,这些乌孙使者来时个个压抑着火气,面君之后反而都安静了下来,仔细想来,他们呈上的那份降书也有些问题,竟然是用纸写就的,而非西域人更习惯的绣字。

  事后狄仁杰让人监视乌孙使者的一举一动,发觉他们进入馆驿之后就再无交流,偶尔眼神交集,都没了朝上那副咄咄逼人的样子。

  前线休兵无法作假,但乌孙降书里提出的条件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姬越不可能接受,倒不是说不可能接受三个乌孙妃子,而是给乌孙人生下孩子,这是侮辱血统之事。

  狄仁杰怀疑,这份降书是几个使者伪造的。

  第74章 乌孙郡

  伪造降书这种事情, 无非两种可能,一是朝中政党不和,派遣来的使者中途更换降书, 意图达成相反的目的,二是使者本身有问题, 或是他国间人, 或是朝中乱党, 意欲挑拨两国相争。

  乌孙的国力在西域可算一方霸主,但在庞大的晋帝国面前也不过是螳臂当车, 谁都知道乌孙如果抵死不降,必然会迎来亡国的结局,区别只在于能消耗晋国多少国力罢了,目前来看,这四名使者的意图很值得商榷。

  主使须弥是乌孙国王的叔叔,他以前也曾出使过晋国, 与他交游的名士不少, 身份是可以确定的,另外三名乌孙王子容貌相似, 具体特征也与前线传来的消息相符,退一步说, 就算王子是假, 和姬越的关系也不大,重点还是在须弥的身上。

  姬越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, 让他先去与须弥交谈,前线战报都是万分紧急, 一来一往十二天, 灭国之战一旦开启, 就不是这十二天的事情了,姬越给狄仁杰留了三天时间,如果这三天时间内她不能见到真正的降书内容,追回的旨意仍旧会下达。

  须弥正襟危坐在馆驿的静室里,出使时穿着自己国家的服饰是一种礼节,在回到馆驿之后,他更换了一身更为简洁的西域衣裳,然后就一直一言不发。

  狄仁杰来时,须弥已经断水断食一整天了。

  这种程度的绝食还没有到影响思维的地步,狄仁杰在须弥的对面坐下,自己斟了一盏茶,晋国的茶道有许多繁琐的规矩,狄仁杰仅仅是冲泡了一小块茶饼,加了点细盐和陈皮。

  须弥看了一眼,忽然开口说道:“先生制茶何以如此粗糙?”

  狄仁杰道:“茶之解渴,规矩在后。”

  须弥点头道:“事有轻重缓急,礼节本就是上国所制,理自然也在上国。”

  狄仁杰听得出来须弥语气虽然轻缓,却带着淡淡冷意,他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,他和人对谈,极少将话语权交给别人,沉吟片刻,开门见山道:“贵国应当是真心来降,贵使更换降书,究竟意在如何?总不会是当真要用国中子民性命来全一个守国之义。”

  须弥并不意外,他如果真心想要伪造降书,完全可以造得让人察觉不出来,他看了一眼狄仁杰,问道:“先生是儒家子弟,学过忠义廉耻,倘若有一日,他国开你国门,杀你国民,要你投降,否则就要亡国灭种,你是战是降?”

  狄仁杰并没有思索,只道:“死战到底,寸土不退。”

  须弥冷冷一笑。

  狄仁杰却转而道:“真有那一日,我率死战之臣,杀亡我国邦之人,此不为保家卫国,是为成全自身忠义,他人欲降,求一个活路,我焉有替人决死之理?”

  须弥的神情陡然狰狞起来,霍然起身,眼眶充血,厉声叫道:“我有四子,尽死沙场,国中战兵三万,死伤过半,少年刚过马背就要从军,一箭未出就倒头而亡,晋兵过处,人人惊惶,家园不复,母唤儿不归,妻唤夫不至,此等生死国仇,莫非要为几个贪生怕死之民将大好国土拱手送人?乌孙本是草原大族,被柔然驱逐西去,历经艰难成国,因国小位卑,不敢忤逆强邻,岁岁上贡,年年来朝,跪地称臣,从未冒犯,却还换不得一个安宁!”

  狄仁杰轻声叹道:“可乌孙之地,也是你乌孙人从草原部族手里强占而来,历经数代,乌孙居安而弱,晋强得之,此弱肉强食也。”

  须弥喝道:“难道先生对此等亡国灭种之事,就无廉耻之心吗?”

  狄仁杰正色说道:“岂有将国之安危,系于他国廉耻之上?”

  须弥的脸色变得颓然起来,他坐了回去,低声说道:“我欲死战,诸王子也欲死战,国中主战之人皆在这里,我等是存死志而来,本想以假降书扰乱朝堂,趁机刺杀晋皇,但不知晋宫森严,进宫时失却利器,唯有逞口舌之利,如今事败,真降书在我身上,先生拿去吧。”

  须弥出使的几次还是先皇在世时,那时候使者觐见可以佩戴刀剑,但近两年使节不再被允许带利器入宫,还要有一整套的搜身流程。

  狄仁杰没有翻开那卷降书,只是放进了怀里。

  乌孙国王的真降书到了姬越手里,她仔细看过其中内容,发觉乌孙国王应当是以秦人的情况作为参照,他愿意率领臣民投降晋国,甚至没有对自身有太多要求,他希望晋国能够容许乌孙国人仍旧在本国居住,乌孙的青壮可以作为苦力送至晋国,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究的条程,一看就是经过朝上反复商榷的,都很合理。

  假降书其实也是基于真降书的基础,乌孙国王确实提出他还剩下三个儿子,为了保证这三个主战派的儿子不搞事,他是以质子的名目将三个儿子送来坐牢的。

  这才是真的有诚意。

  姬越连夜开了个小朝会,这次倒不是征求臣子意见,而是就乌孙国王提出的降书内容进行商榷,有这份降书在,乌孙基本已经可以列入晋土范围,后续的治理也要迅速跟上,君臣从二更天一直商议到了天明,忽有馆驿的人来报,乌孙正使须弥自戕而死。

  狄仁杰叹了一口气,须弥之死对大局已经没有影响,他自戕只为不做晋民。